1976年 生於臺灣嘉義,現生活於與創作臺灣嘉義
2016年 畢業於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 博士
重要經歷
2019年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 專案助理教授
2017年 海外駐村藝術家-美國波士頓 CAI藝術村
2017年 嘉義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藝術家自述
1976年出生嘉義縣中埔鄉,目前居住與創作於嘉義。自幼對圖像與動手處理材料充滿熱情,獨自摸索對藝術的喜好,單純且無系統的擁抱藝術創作。直到中學因為特別喜愛畫漫畫,得到了許多校內的獎項,高中離開嘉義北上求學於復興美工。高中在復興美工系統性的包浩斯式的教學中,實際操作過許多不同創作媒介(繪畫、雕塑、版畫、基礎造型、攝影、平面設計等)也因此奠定了日後從事創作的基本職能。
大學時期美術系的創作環境讓我對當代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實作部分,著重於素描、水彩、油畫的實作,之後對版畫、油畫、複合媒材、新媒體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實踐,也藉此熟悉了不同類型媒材的創作程序。尤其是對於複合媒材的創作,讓自身能夠有機會在不同材料之間摸索各種材料的特性。在大學後半時期專注於創作同時對當代藝術理論的探索研究,尤其對藝術史及藝術哲學有相當程度的涉獵。積極創作的畢業作品獲留校典藏並且以複合媒材組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在研究所時期更加專注於創作,參與了許多的藝術展演活動,並且獲得一些藝術獎項 (高雄獎、台北獎、桃源創作獎…)。於2009進入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士班就讀,博士班修習六年。2016完成了博士論文的書寫,同年六月論文獲得口試委員高度的讚賞,如願取得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學位。在博士班畢業後,歷經二十餘年離鄉求學、創作與教書的日子,於2016年與內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返回嘉義定居創作。
個人對於創作勇於嘗試新的可能,舉凡新媒體、影像、繪畫、觀念藝術、都有所涉獵,雖然近期的創作以繪畫為主,但處理的繪畫狀態仍舊結合異質材料的運用。在個人創作上也因為堅持獲得一些成果:亞太藝術獎、台北獎、高雄獎、波士頓駐村、藝術銀行典藏、澳洲白兔美術館典藏、高雄總圖書館收藏,以及海內外個展、聯展共五十餘次。
創作理念
在世界各地高度人口集中的公共區域,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景觀意象,以一種人工化設施取代自然景觀的「新風景」,公園、活動中心、圖書館等通常是親子會共同造訪的公共場所,相關單位都不約而同地會以最均值化的方式,設置色彩鮮豔的模組化遊樂器材,用以表達對兒童的善意。也正如設立這些設施的用意,家長們也都樂於讓孩子在器材裡上下移動身體,去模擬一種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在新的人工風景裡,我們看到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景,商品化的模組在世界各地以同與反覆的方式被種在公共空間,像是一座模擬自然的模型,讓我們未來的人類進入人工化的擬像世界前,有一種過渡的實體化模型,用來因應接下來可能連實體化都不存在的模型世界。